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是什么意思?

添加讨论

小柳小桃子

14个答案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清杨韫华《山塘棹歌》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这是清明节的一些习俗 意思就跟正月外甥不剃头 是一个意思

清明的时候你不插柳枝,那一个漂亮女子就会变成一个老太太

这不过是一个顺口溜,依据不过是柳树不但能作为人们祈福的象征,还能在医学上有所用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只是清明节的一句民间谚语,不过清代的杨韫华在《山圹棹歌》中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与此有异曲同工的意味

意思是指清明折新柳戴在头上,可使人一直年轻。

红颜:原指美女,这里指年轻人。皓首:白发老人。

出处: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成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节习俗: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红颜化皓首:就是说时光易逝,现在年轻,转瞬之间,就已经从黑发之人变为白发老人。

告诫人们珍惜光阴,莫要虚度

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节前后,古人习惯在门上插柳,头戴柳环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之俗,传说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所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出自《云荒羽 青空之蓝》“花开花落无人见,红颜皓首无人知

花开了又谢了没有人欣赏到花的美,美丽的女子直到年老色衰了也没有人品读到她的美。以物喻人

时光流逝,红颜易老,劝人珍惜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是清明节的一句民间谚语,因此只有一句。

白话文意思是清明的时候不插柳枝,那一个漂亮女子就会变成一个老太太。喻指清明折新柳戴在头上,可使人一直年轻。

柳树在旧时为祈福的象征,红颜:原指美女,这里指年轻人。皓首:白发老人。

语出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成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意思是清明节前一二日称为寒食节,家家屋檐都插柳枝,青倩可爱,男女尽将柳枝戴在头上,有谚语说:清明折新柳戴在头上,可使人一直年轻。

扩展资料

“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后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另外柳枝被视为驱除瘟疫的象征,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插柳戴柳以辟邪用。同时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还有一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是清明要不戴柳,红血会降临人市。 一个漂亮的女子会变成老太太、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佳节,男男女女头上戴柳,表示青春长留,青春永驻。

这是习俗,应该是俗语吧

意思: 清明的时候你不插柳枝,那一个漂亮女子就会变成一个老太太 。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出处:

清明节前后,古人习惯在门上插柳,头戴柳环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之俗,传说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所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

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简析:

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拿杨柳枝,一手托甘露净瓶。“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扫除人间烦恼垢浊,祛病消灾。僧人极信仰柳,在诵经礼前,必用柳枝疏牙刮舌,清洁口齿,柳成了僧人对佛教虔诚之物。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灾”,但由于当时科学未发达,还未解开柳树的“植物精气”和含杀菌素之谜。其实柳树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应用在医药上,医学家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肿痛。三国时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古代印第安人当头痛发热时,就用捣烂的树皮敷在前额上,起到退热止痛的作用,这种“土医”在一些部落里,直沿用至今,因而称柳树为“神奇之树”。

柳树能治病这种功能,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生理学家克莱兰,在研究中发现捣烂的柳树皮汁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后来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发现,阿斯匹林对人体的解热镇痛机能是间接的,其真正的直接因素是阿斯匹林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这种激素可以调节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国外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基酸,具有防御植物病害的作用,它既可使柳树在早春抢先抽芽吐绿,又可使其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树十分容易,顺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而且柳枝婀娜多姿,又具抗污染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庭院和路堤绿化观赏树。如果将阿斯匹林放入花瓶水中可延长鲜花寿命。

“柳”与“留”谐音,自汉代流行的“折柳相赠”情感民俗流行至今。唐代大诗人杜牧《独柳》曰:“含烟一枝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描写情侣两人将行,心里难舍难分,连欲折柳条也不忍。刘禹锡在《杨柳枝》道:“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诗人与情人桥上相别后,年年月月在柳树底下苦苦痴等,却渺无音讯。

“折柳送别”与“植柳留念”已成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苗,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公主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发动群众治理西湖,在堤上栽植杨柳,美化环境,创建了今日西湖的“人间天堂”。阳春三月,笔者游览到西湖,此时正值桃红柳绿,空气清新,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画图,令人心旷神怡。

清明节。一个女孩,也或许是一个少妇,正在闺中专注地绣着荷包,也可能正在逗弄呀呀学语的孩童,忽然间就听到了门外小贩大声吆喝卖柳条的声音。她兴奋万分,迫不及待地去找邻居家的姊妹们、好朋友,结伴去买。归来时,人人头上都斜插了绿油油的柳枝。可以想象,她们定是互相观赏着品评着,在柳枝映衬下的笑脸因激动高兴而显得越发楚楚动人了。

杨韫华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一个女子的作为描写了清代江苏吴县普遍流行的清明节插柳、戴柳习俗。插柳、戴柳,就是将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或者将柳枝、柳絮以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佩戴于头上或身上。当然,这一习俗并非仅流传于吴地,也并非清朝时才有。事实上,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对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就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可见当时已有正月初一插柳的习俗。再如隋朝杜公瞻注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时也说:“今州里风俗,望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考虑到古人常常杨柳不分,这里的杨枝其实也就是柳枝。由此可见唐代以前流传着插柳的习俗当不是某些学人的主观臆想。只是插柳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正月进行而非清明节期间。这种情况在唐代有所变化。《景龙文馆记》记载说唐中宗曾在三月三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戴上可以避免瘟疫和蝎子一类毒虫的危害。

但是总体上看,唐代以前关于戴柳的记载不多,这也许反映了此时插柳的做法并不普遍。宋代以降,关于插柳戴柳的记载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从记载来看,寒食清明插柳戴柳已经蔚然成俗。如《东京梦华录》“清明节”条记载:“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m1] 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张炎在其《庆春宫词序》中也说:“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饣固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明代时候,插柳戴柳之风仍然盛行,刘侗、于奕正就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对清明踏青时人们簪柳的行为做了记载。而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所作“清明日摘新柳佩带”的描述,表明清代插柳习俗的继续存在。从丁世良、赵放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辑录的资料来看,除新疆、青海、西藏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外,其余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存在插柳、戴柳之俗。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插柳戴柳之俗也走向衰落。不过,习俗的消失是很难在一时间完成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不少地方的清明节看到“檐下插柳青青可爱”的动人情景。

也许由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之俗流传极其广泛,受地方性的影响,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做法。插柳之俗的通常做法是折取柳枝插于自家的大门上,其次是插于屋檐,也有插于寝室、床头、窗户、灶台上的。还有的如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上插柳。又有将柳枝插于瓶中供于佛像神灵之前的。无锡一带的农民还会在门前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旁插柳,俗信“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所插柳枝通常不做任何处理,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河北万全县,就要将柳枝编为小圈,连环七个悬挂在房屋的角落里。山西一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面粉捏成各种造型的面塑,俗称“寒燕儿”(也叫“子推燕”),用柳条串起来悬挂在室内。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插柳、戴柳,就是将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或者将柳枝、柳絮及柳枝做成的柳圈、柳球等戴在头上或佩于身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对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就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民间向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号称“鬼怖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后世沿袭了插柳的风习,如近代寿春“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跟习俗有关,古人习惯在清明节的时候在自家门户上插柳枝或将柳圈戴在头上,表示长命百岁、远离鬼神,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么来的,直译就是“清明节如果不戴着柳条,年轻的容貌就会变得衰老”。

同类的谚语还有:

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

胡不戴柳,须臾黄耇

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老黄狗

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

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传说中的植物之一:双生花

相关问答

等你来赞

关于 移动版 联系我

©2025植物故事网  沪ICP备150502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