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中,哪些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添加讨论

风和日丽

4个答案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 、水蒸气、 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的主要元素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在植物整个生长期内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硼(B)、氯(CL)十六种。

分析:

资料表明土壤中的氧、铁、钙、镁、钾、磷、硫七种成分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为其保温,保湿,同时能够辅助根部对植株的固定作用。

土壤是很好的“储藏室”,其中可以储存水分、空气、矿质元素,这些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植物直接从土壤中摄取。

另外土壤内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使之变成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能够通过其生理作用(运动等)达到翻土的目的,使土壤空隙加大,增大空气的含量,同时蚯蚓粪便能够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

植物所需必需的元素,即矿质元素(灰分元素)间接或直接来之土壤。 植物的必需元素:C、H、O、N、P、K、Ca、Mg、S、Fe、Mn、B、Zn、Cu、Mo、Cl、Ni,Na, Si。

氮、磷、钾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肥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又称“肥料三要素”。1)氮肥:即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氮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铵态氮,包括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二是硝态氮,主要是硝酸铵;三是酰胺态氮肥,主要是尿素。尿素是最常用氮素化肥,含氮46%左右,长期施用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宜作基肥和追肥,作根外追肥效果也很理想。不宜作种肥。而碳酸氢铵易分解和挥发,作基肥、追肥均可,宜覆土深施,不可作种肥。这些氮肥的特点是:肥效快,易溶于水,易吸水潮解,应注意保存。氮肥除氨水和碳酸氢铵是碱性、微碱性和易挥发外,其它品种都是微酸性,不能和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施用。硝态氮施用于水田不如施用于早地效果好,因为施用于水田会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能促进植物体尤其是茎叶的生长。氮肥的施用要适量,前期施用过多,会造成疯长,叶片披散;中、后期施用过多,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田间郁闭,植株瘦弱,贪青晚熟,易倒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低;氮肥施用过多,还会引起病虫害的滋生。因此,在生产上硅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适量平稳施肥,切勿施用过多或一次施用过重。缺氮: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现象。(2)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磷肥主要有钙镁磷和过磷酸钙两种。过磷酸钙又称普钙,酸性,其中大部分磷溶于水,是速效性磷肥,对碱性土尤其适用。可作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钙镁磷肥则呈碱性,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适用于酸性土。其中含有大量钙、镁,是改良酸性土的良好肥料。一般作基肥,可以蘸秧根,拌稻种。钙镁磷的肥效迟缓,不溶于水,微碱性,性质稳定。这两种肥料都易被土壤固定,影响肥效。缺磷: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基部叶片变黄,开花期推迟,种子小,不饱满。(3)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钾肥主要有硫酸钾和氯化钾。氯化钾是常用优质钾素化肥,含氧化钾50%一60%,适用于一般的土壤,可做基肥,追肥。硫酸钾含氧化钾为48%一52%。钾肥肥效快,酸性,易溶于水。因此,钾肥易流失。缺钾: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尿素分子式: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常见有毒植物之一:牵牛花

相关问答

等你来赞

关于 移动版 联系我

©2025植物故事网  沪ICP备15050267号-1